如今,美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已悉数为欧洲人收购;但是,美国的畅销作家却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欧洲——乃至世界——读者。针对德国贝塔斯曼出版集团兼并蓝登书屋引发的文化争议,美国《新闻周刊》的卡拉·鲍尔8月10日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德国传媒企业巨头贝塔斯曼集团用传说的14亿美元重金在今年春天收购了美国最大的出版社———蓝登书屋后,几乎所有的美国文化人都为此惊讶不已。因为担心德国人此举会垄断整个美国出版业———此前他们已经兼并了美国颇有影响的矮脚鸡-达博迪-德尔出版公司,不少报纸专栏作家都纷纷著文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但有些讽刺意味的是,到处愤而疾呼的反对者却疏忽了一点,那就是欧洲人并没有将全部美国书业统统购下———他们到今年年底也不过只拥有将近一半的美国书业而已———原因是他们只希望把美国书业全部欧洲化。他们这样做的缘故,是认识到美国就像在电影、运动鞋和汉堡包等方面一样,是最大的市场,也在生产着世界其他地方所热切需要的产品。在国内,美国出版业发展非常缓慢。但华盛顿的商业部估计,美国图书的对外版权贸易在过去十年里却增长了10-30倍,从1000万美元上升到了1亿至3亿美元。罗马的街区书店一次就订购50本约翰·格里萨姆的小说;迈克尔·克莱顿的书在印度已有了马拉地语版;丹尼尔·斯蒂尔的一些书迷已经能读到她乌尔都语和爱沙尼亚语版的小说了。而这三位全是蓝登书屋的签约作家,所以也就不用对贝塔斯曼发言人斯图尔特·阿普尔鲍姆所说的此举乃是一项“全球性投资”大惊小怪了。
当然,行销全球的图书也不都是美国的畅销小说。一批与美国没有任何关系的作家———阿伦德哈蒂·罗伊、昂博尔托·埃科和克里斯蒂安·雅克———也在赢得书评家佳评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吸引了更多的读者。英国的图书出口也保持看强劲的势头,他们出版的《布里奇特·琼斯的日记》销量不减,成了从尼斯到楠塔基特岛所有在海滩度假者的必读之书。但是,当外出度夏的人们收起泳装之后,北半球书市上的美国小说将肯定会越来越多。原因何在?美国畅销小说像旅行箱一样四处漫游。它的故事线强劲有力,遣词用句通顺流畅,充满着必不可少的众多元素:金钱、阴谋、爱情和明白无误的是非观念。超级明星约翰·格里萨姆不断完善着其创作形式,永无止境地生产出讲述羽毛未丰年青律师揭露美国梦掩盖着的腐败故事;悬疑作家玛丽·希金斯·克拉克以其擅编中产阶级美妙故事的能耐而享誉全球。克拉克说:“我所面对的是四代读者。曾祖母会对我说,‘亲爱的,我们大家都爱读你的书。你写的既漂亮又干净。’”与之相反,欧洲的散文作品多倾向于朦胧和深奥。贝塔斯曼属下一家出版公司负责人卡尔·布莱辛说:“德国作家认为文学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东西,而法国人写出来的散文又是那么华丽优雅,以至于你若翻译,他们的书就会像奶油酥那样四分五裂。”
就在五年前,法国人仍然还偏爱“奶油酥”,可现在却与美国人的口味日趋相近了。希金斯·克拉克在法国所拥有的人口百分比甚至比美国还高。巴黎弗拉玛里翁出版社文学部主任埃莉斯·德奥梅松说:“人们期望心神有所分散,因此便对惊险小说和优美动人的故事更为喜欢。”于是,人们刚刚放下手中的,就急急忙忙去寻找下一本。在70年代中期,埃莉卡·琼的《飞行恐惧》要用五年时间才能在西班牙轰动起来。如今,一本美国书只要几天时间就能成为全球畅销书。当然这里面也要算上好莱坞的火上加油。据美国版权代理人说,一本书假如出版前就签订了电影改编合同,在外国是很容易引发抢购风的。纽约威廉·莫里斯版权代理公司称,他们的对外图书贸易在过去四年里翻了四番。这家公司期望在下月法兰克福书展以一本名叫《黑马》的政治惊险小说大获利市,因为它将被搬上银幕的消息传出后,该公司已同22家国外机构签订了版权转让合同。近两年来,由黑人影视明星温弗蕾·奥普拉在电视上主办的图书促销活动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有130个国家成千上万的观众收看她的节目,并且形成了各国出版界倍加关注的“奥普拉效应”。
网络书店的发展也刺激了世界范围内读者对美国小说的兴趣。最有名的亚马逊网上书店能在48小时之内把汤姆·克兰西新出的小说送到巴西或克罗地亚读者手中。
自然,由于美国图书的全球畅销,也引起了更多有识之士对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反对。7月间,来自19个国家的代表就此现象在渥太华举行了讨论会,期望找到促进全球文化多样化的途径。但也就在此同时,贝塔斯曼完成了其收购蓝登书屋的最后手续。然而,大家应该知道,在德国所出的新书中,译成英语的只占1%。相同的翻译不平衡现象在欧洲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意大利1995年出版的4.4万种书中,1.2万种是翻译书,其中半数译自英语。同年,在美国出版的6.2039万种新书中,翻译类只有1639种。